从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到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从参加澳大利亚悉尼的野生动物保护到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支教;从高中足球队队长到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的骑友,邓梓丰,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一学生,已经展现出了超乎同龄人的成熟与多样化的兴趣。他用实际行动诠释勤奋、勇敢、团结、向善的品格,书写属于他在BiUH的精彩。

大学初体验

“从今天起,我们共同加入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的大家庭——这一大家庭并非血脉相连,而是你我在此共同成长”,2024年开学典礼上,作为优秀新生代表的邓梓丰如是说。选择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作为自己的学术旅程起点,邓梓丰看中的,是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实践嵌入”的德式教育模式以及多元的国际化视野。在这里,他不仅要面对繁忙的学业,还努力平衡各种课外活动与自我提升项目。

对于学业,邓梓丰特别提到大学老师们的细致与耐心,尤其是数学老师杨欣元博士和德语老师袁月博士,曾在他每次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对于语言的学习,邓梓丰也展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他通过不断地练习与努力,逐步适应了全英文授课环境和德语学习,并且勇于在课堂上参与讨论。

“刚入学时,要同时学英语、德语和专业课,感觉还是挺累的。但通过调整方法,现在已经可以有序应对。我不打游戏,也不怎么爱玩,我采用模块化时间管理法,每晚专注一门学科,以此类推。德语作为零起点学科,特别是语法复杂,要慢慢地去磨它。上学期期末,我借鉴高三复习方法,分三轮复习:第一轮通读教材并整理知识点;第二轮梳理重点;第三轮通过模拟题强化薄弱环节。这帮助我有效掌握知识,并提升了时间管理能力”,邓梓丰说。

尽管大学生活才进入到第二学期,邓梓丰已经积极参与了多项校园活动。他不仅负责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学生会文体部,还是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文体部的一员,参与包括合唱团和万圣节庆祝等多起活动。此外,作为班长,他还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需求,并与校方进行积极沟通,反映同学们的声音。“再比如说我是班长,我们去跟郭(尚文)校长开过一次会。我觉得我们校长非常得和蔼可亲。就是每天都能见到他,他也很乐意听你的idea(想法),你的suggestion(建议)。私底下比如说我在(大墩)村里面见到他吃饭,也主动上去跟他聊天。这在很多传统的大学里面是比较少见的。”

跨文化义工之旅

从四年级开始,邓梓丰基本上每个暑假都会出国参加夏令营,从西班牙足球赛、剑桥大学夏令营、美国插班生以及澳大利亚悉尼的野生动物保护项目,获得了丰富的经历。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邓梓丰再一次踏上国际义工的旅程——摩洛哥。在摩首都拉巴特老城,他和其他12名来自不同大学的同龄人一起,进行了为期十天的义务支教活动。

这次义工之行让邓梓丰印象深刻,不仅因为他在陌生的北非大地上交流与体验,更因为他在与当地孩子们的互动中,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与文化的差异。摩洛哥的孩子们大多来自单亲家庭,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然而,通过简单的歌曲、舞蹈教学等活动,这些孩子在邓梓丰这些大学生的引导下,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关爱和温暖。

“团队合作与耐心是这次义工经历最大的收获。每个队员的分工合作以及对孩子们的耐心教导,都是这段经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邓梓丰回忆道。在这次义工活动中,他与团队成员们的默契配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让他对团队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业与兴趣的平衡方程式

邓梓丰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忙碌与充实,但他总能在紧张的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他的作息时间严格安排,从早晨8:30的课开始,到晚上12点才休息。除了上课,他还通过锻炼、骑行等方式保持身体的健康,每天合理安排时间进行学习和娱乐,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精力迎接每一天的挑战。

周末,他会去图书馆学习,偶尔与朋友们弹奏钢琴或吉他,享受轻松的社交时光。尽管生活节奏紧张,邓梓丰从未觉得枯燥,他认为自己正在努力提高,朝着目标不断迈进。对于未来,他有着明确的规划。他希望通过四年的努力,不仅能取得中德双学位,还打算在毕业后继续读研深造。

作为过来人,邓梓丰建议高考考生要放松心态,除此之外,还有三点建议:“第一,就是做自己,不要去管周遭的闲事。第二,就是复习要有自己的节奏,老师的节奏要跟,同时也要有自己的节奏。第三,就是要劳逸结合,要运动,我觉得就够了”,邓梓丰又补充说:“Be you,就是找到自己喜欢什么充分挖掘,多尝试,多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