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副教授是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他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计算生物学系的生物统计学专业,并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担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单细胞和空间多组学数据算法的开发和创新应用,在算法开发和数据分析方面有着多年的经验。

探索:“计算机+” 书写生物体代码

张丰副教授的学术路径贯穿数学、计算机与生物医学,展现出鲜明的跨学科特质。他回顾道,从最初对编程的兴趣,到后来深入生物医学研究,每一次转向都伴随着挑战与成长。

他始终坚持开放学习,认为在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下,仅靠单一学科已难以应对复杂问题,唯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跨学科能力,才能在专业领域持续前行。

在进入生物医学领域后,张丰意识到,传统算法难以处理生物数据的复杂性。这促使他借助生物统计方法突破瓶颈,拓展研究维度,实现了计算机与生物医学的深度融合,也打开了新的科研空间。

虽然跨学科之路并不轻松,他也曾对陌生领域感到迷茫,但凭借扎实的计算机与数学基础,他逐步建立起跨领域研究的信心与方法,走出属于自己的科研路径。

张丰副教授的经历正印证了“学科交叉促进突破”的理念。这种跨领域的实践精神,与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方向正相吻合。

合作:立足海南,面向国际

国际合作为张丰副教授的科研之路打开了全新视野。在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访学期间,他接触到了单细胞数据分析,当时这一领域在国内仍属起步阶段。

从第一手数据的提供到耐心指导,访学时合作的多位教授不仅帮助他掌握新技术,更以亲力亲为的学术态度激发了他对跨学科合作的热情。这种平等交流、纯粹求知的氛围,让他深感科研的真正动力。

回国后,张丰副教授并未盲目复制国外路径,而是思考如何结合自身背景与行业趋势,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

他意识到,科研不应是对热点的追逐,而应从自身出发,关注人工智能、数据价值判断等前沿议题,思考如何让技术服务于现实。他也开始重视跨国合作与产业对接,尝试在应用型大学中寻求科研成果落地的可能。

正因如此,他选择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这一提供高度融合、鼓励协作的环境,既尊重学术自由,也强调团队共创与实际转化。在这里,他能与学生保持密切互动,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也能在团队合作中获得反馈与灵感。

此外,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开放的合作氛围更为他的研究注入活力。例如,他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参与的一项关于小鼠内耳衰老的研究,已于今年6月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Cell Reports》。该研究由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也能参与类似项目,比如利用单细胞及空间多组学数据研究组织衰老及再生,这类项目不仅结合了德国课程中的理论与技术,也紧贴海南本地医学发展的浪潮,充分体现了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实践嵌入式”与本地实际的结合。

未来:理性与热忱的交汇

张丰副教授的学术之路,既是一场跨学科的探索,也是一段持续自我超越的旅程。他以敏锐的洞察、严谨的态度和深刻的人文思考,在科研、教学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

对于AI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前景,他既乐观又审慎。他认为,尽管我们对生命的认知还远未触及全貌,但未来很多自然奥秘或将被信息化、模型化,成为可被学习和再现的“计算对象”。

他提醒,当前的最大障碍并非技术本身,而是高质量数据的获取与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数据不在于“多”,而在于“懂”——谁能判断数据的价值,谁就掌握了通往真正创新的钥匙。

除了科研话题,张丰副教授也不吝分享个人经验。他鼓励年轻人多走出去,去不同的文化和学术环境中拓宽视野:“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会帮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这份理工科理性中的人文温度,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学者的宽广与包容。

正是因为这种兼具深度与远见的科研观与教育观,张丰副教授选择了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作为他继续探索与实践的平台。

他的加入,不仅为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生树立了跨界思维与责任担当的榜样。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始终致力于建设一个开放、融合、实践导向的高等教育生态。在这里,像张丰教授这样的优秀学者,正与学校共同书写着未来教育与科研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