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怎样一种体验?

对刚刚步入校园的大一新生来说,陌生的语言环境、全新的教学方式,常常让人感到迷茫和压力。但也正是在这样的挑战中,一步步积累起适应的勇气与成长的底气。

以下是24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吴尚骏同学对自己大一生活的自述,此刻他正在德国参加夏季学校。

01

站在大二回望,“努力有了回报” 

站在大二的起点回望,大一这年像一场被按了快进键的成长电影。时间拉回到2024年的8月份。还记得刚拖着行李走进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的时候,我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又陌生。适应期还没结束,课程就已经拉开了帷幕。真正坐在教室里,我才意识到挑战远比想象中要大:课堂上老师语速飞快,笔记写了一整页,却总抓不住重点。

 

那时候,脑子里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能挂科。”于是图书馆成了我的“第二宿舍”,单词卡翻得边角磨白,甚至连梦里都在纠正动词变位。

幸运的是,努力没有白费。期末考试顺利通过的那一刻,心里满是成就感,突然觉得德语这座大山也不是完全不可攀登。带着这份轻松,我迎来了寒假。原以为迈过了第一道坎就能松口气,没想到大一下的节奏更紧凑,专业课与德语学习带来的双重压力让我几乎一直在“被推着跑”。

那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德语的学习没有终点。之前的成绩只是阶段性成果,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这份紧张感没能如愿消散,反而成了鞭策我继续努力的提醒。渐渐地,我开始在课堂上尝试用德语提问,哪怕说得磕磕绊绊;每次写作业都尽力做到最好,也成了经常去找老师请教问题的学生。围绕我的紧张感并没有消失,只是慢慢变成了推动我前行的惯性。

02

“德语为我打开了生活的大门”

 

站在大一末尾的暑假,我正在德国参加夏季学校,学习一门和语言毫不相关的课程——Python 编程。每天的课堂都用英语授课,我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一起讨论代码逻辑。

 

对我来说,这既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虽然课程内容与德语无关,但我很快意识到,过去一年所学的德语,早已在点点滴滴中帮助我更好地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节奏。

这次在德国的短期学习经历,也让我收获了德语学习的现实反馈。一年的努力,让我在异国他乡不再手足无措。从日常交流到出行安排,再到阅读公共标识,我都多了一份从容与自信。即使听不懂地铁广播的每一个词,我也能迅速抓住重点信息。

而我身边有些完全不懂德语的同学,还在为超市标签和自动售票机发愁的时候,我已经能够大致理解、灵活应对这些小事。这份生活上的笃定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语言能力带来的。

可以说,大一打下的德语基础,为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而现在,我正在尝试用英语和编程语言,去叩响更广阔世界的大门。大二,是一个新的起点。我期待在语言与知识的交汇处,继续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03

“最初的笨拙都是礼物”

 

回顾大一这一年,我最大的收获,是真正明白了坚持和努力的意义。德语学习的过程确实艰难,但每一次突破、每一点进步,都让我变得更加自信,也更有韧劲。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安排时间,在学业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我也想对大一新生说,刚进入大学,面对陌生的课程和学习环境,感到迷茫和焦虑很正常。

最初的笨拙都是礼物,那些啃着面包赶作业的深夜,那些对着语法书皱眉的瞬间,终会变成某天突然听懂一个笑话时的雀跃,变成纸上满意成绩时的底气。

因此,在德语和专业课程学习方面,不必怕慢,只要不停步,德语会成为翅膀,带着你飞过更多山海。而即将大二的我,将继续带着这份紧张与期待,往前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