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 Dawson 现任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英语教学负责人。加入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之前,他曾在布鲁内尔大学教授学术英语课程,为来自中国的工程及数据科学专业本科生授课,并曾在南安普敦大学与利物浦大学任教,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育无界——多元课堂经验

身着干净整洁的红色格子衬衫,声音略带沙哑,眉头微蹙,打理得一丝不苟的浅黄色卷发与胡须,在“标准版外教”的外表下,Simon是一位真正阅历丰富、跨文化适应力极强的教育者。除了英语,他还精通法语和德语。他曾在布鲁内尔大学任教、在埃及英国文化协会担任学术协调员,也在中国教授学术英语,教学经历跨越多个文化语境。

 

谈及不同国家学生的特点时,Simon介绍说在英国,“老师应当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老师。”

 

他回忆道,委内瑞拉的学生热情洋溢、表达力强,一个十分钟的课堂活动,常常因学生积极参与延长至四十分钟。相比之下,中国学生较为内敛,虽然愿意尝试新事物,但较难完全沉浸其中。“老师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营造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

 

谈及教育的未来,Dawson 老师认为人工智能将为教学带来深远影响。“AI不会取代教师,反而会促使教师更多地承担引导者的角色。”他强调,AI 应置于整体技术进步的大背景下理解。他以曾接触过的一种多媒体课堂为例,说明技术可以为教学带来更丰富的互动和更灵活的教学方式。

观察与感受:变化中的中国

回忆起多年前初到北京的情景,Simon坦言,那时的第一印象并不美好——空气质量差、交通拥堵。然而他紧接着话锋一转:“我最近又去了一次,”他说着提高音量,挺直身姿,双手自然摊开,“变化太大了。环境变得非常好,城市看起来很现代。而且可以吃到各种地方美食,比如北京菜、成都菜。”

 

他的表达不浮夸,但言简意赅。从城市管理的提升到四季分明的气候,再到宜人的生活环境,都体现出他对中国发展的真切感受,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

 

当被问及是否可以仅凭英语在中国生活时,Simon笑着回答:“这恰恰是很多外国人不学中文的原因——中国人对他们太好了。即使不会说中文,生活也完全没有障碍。”他自谦地补充道:“当然,我自己也在学中文,只是学得不太好。”

中国体验——三个单词的诠释

在访谈即将结束时,我们请Simon用三个词形容他在中国的教学经历。出人意料的是,他希望我们帮忙将这三个词翻译成中文:“你们能帮我翻译一下吗?我真的很想知道它们的中文表达。”他说的三个词是:“Positive,Happy 和 Interesting”。

 

作为语言专家,他的中文发音几乎无懈可击。读出“快乐”和“有趣”时与母语者无异,只有“积极”一词,他重复了几遍,确认无误后才说出口。

 

整个访谈期间,Simon的专注于真诚,展现出一位教育者的沉稳与坦率。对他而言,也许这只是日程中一个普通的访谈,但他认真对待,每一个回答都经过深思熟虑。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份尊重与温度。